会员登录 如何加入会员?

以“绿”为底 推进资源可持续利用

作者:马晓敏 编辑: 来源:中国矿业报 更新时间:2023-03-14 浏览次数:

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,资源环境话题仍然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。

  与往年不同的是,今年两会,由85人组成的新界别——环境资源界首次亮相全国政协大会。那么,今年为何设立这一界别?委员们围绕资源环境相关话题又如何建言献策?

  设立新界别是时代发展所需

  1月18日,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名单公布。名单显示,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共2172人,其中新设立的环境资源界别共有85人,是政协34个界别中人数较多的一个,人数在34个界别中排名第九。这也是继1993年第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别后,时隔30年,全国政协再增新界别。

  记者梳理发现,这85名委员,多名委员为连任,此前分散在其他界别。委员们有环境资源领域党政领导干部、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科研专家、能源资源领域企业负责人等,背景涵盖生态环境、自然资源、海洋、林业、地质、古生物等多个领域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所长、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曹荣认为,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,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资源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。曹荣说,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”,全国政协界别30年来重大调整,新设置环境资源界,正是站在全局发展的高度,对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的一次积极回应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、董事长温枢刚表示,此次新设环境资源界别,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举措,体现了时代所需、发展所系、人民所盼,也反映了党和国家对环境资源的重视上升到了新高度。温枢刚表示,资源环境界别集聚了大量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、企业家和从业人员,产学研互补结合,借助政协这一专门协商机构,可提升资源环境领域建言资政质量和效率,共同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表示,全国政协新设环境资源界,无疑增强了环境资源领域履职力量。过去5年,余国东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,累计提交提案46件,大部分都聚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、助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一领域。他表示,新界别当有新作为,希望在未来履职中,与众多环境资源领域的委员一道,持续建言生态文明建设。

  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一些地方政协同样也增设了环境资源界别。今年初,据人民政协网报道,已有上海、北京、四川、福建、甘肃、河南、广东、江西、天津、山西、云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内蒙古、江苏、河北、浙江、宁夏等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政协增设“环境资源界”或“资源环境界”。

  聚焦主业履职建言

  在今年两会上,环境资源界委员聚焦“环境资源”主业履职建言。

  作为环境资源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宋海良建议,加快推进绿色新型煤电建设,支撑“双碳”目标落地。在他看来,随着“双碳”战略深入实施和新能源发电占比的快速提升,煤电的功能定位将逐步从基础保障性电源向系统调节性电源、应急备用电源转变。亟待科学规划规模布局,集中攻克关键技术,完善市场机制,探索绿色新型煤电建设。

  作为环境资源界别的新委员,温枢刚重点关注“新能源+储能”优化发展、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创新等问题。温枢刚表示,加快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,是保障能源安全、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迫切需要,是建设美丽中国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,是促进经济结构升级、催生发展新动能的有效途径。对如何促进“新能源+储能”优化发展,更好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,温枢刚建议:一是新能源配置储能要因地制宜。充分挖掘电力系统灵活性资源,推动新能源配置储能向实际需要转变。二是积极推动新能源配置的储能向独立/共享储能发展,提高已建储能的利用率,充分发挥储能调峰调频、功率支撑等多重作用。三是推动已出台的储能“政策包”落地见效,明确储能市场定位,加快电能量市场、辅助服务市场和现货市场建设,丰富交易品种,以市场化方式体现储能的多元价值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、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表示,海底地质碳封存作为一种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技术,将在我国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。根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开的初步预测结果显示,我国海域封存潜力巨大(达2.58万亿吨)。我国有必要对此领域予以关注,对相关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示范研究,提前谋划,超前部署,做好相关的政策和技术储备。

  全国政协委员,中国广核集团党委书记、董事长杨长利表示,大力发展核能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,落实“双碳”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。我国核电目前已具备实现更大目标、更高质量发展的扎实基础,为充分发挥其战略价值和积极作用,他建议:一是进一步加大力度,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未来十年保持每年核准开工10台以上机组。二是拓展空间布局,在清洁基荷电力供应保障能力不足、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强度过大的内陆地区,尽早启动核电项目的规划建设工作,力争“十四五”实现核准开工。三是做好核能供暖示范项目经验总结,进一步开展技术经济性和商业模式研究,条件成熟后尽快在北方地区大中城市推广应用,助力新型城镇化建设。

 

加入收藏

版权所有:江西省矿业联合会
赣ICP备13003147号-1 管理登录